探廢一直是我的興趣,只是從前並沒有刻意去找廢墟來探,但廢墟那種荒涼和末世的美感,一直深深吸引着我。疫情期間由於不能外遊,我才開始密集式探廢。至去年初夏開關後第一個衝出香港的「廢遊」,就是去過無數次的京都。
雖說去過無數次,但每次去京都也有新發現,千年古都哪有那麼容易讓人看厭?出發前已鎖定目標之一是京都的「光華寮」。
光華寮:「兩個中國」爭產超過半世紀
位於京都大學附近的今出川通民居,有一座建築不單成為纏繞當地居民的惡夢,也成為中台日三地之間難以處理的熨手山芋,那就是一棟京都大學的廢棄學生宿舍光華寮。
這個廢墟引起我的注目,不單是因為歷史,還有它的外貌。先講建築風格,雖然我在去年5月前往光華寮時,建築已經很破舊,但仍掩不了昔日的氣派。這棟由土浦稻城設計的現代主義建築,於1931年落成時名為「洛東公寓」,共有106個房間,出租給學生和上班族。五層高的大樓加上一層地庫,還設有理髮室、廚房、餐廳、娛樂室和商店,在90多年前的京都,是現代先進的象徵。
至戰後,光華寮的惡夢開始了。1945年,在洛東公寓居住的,主要是華裔學生,當時的京都大學校長將之改名為光華寮。由於戰勝國的留學生失去學校的資助而無法支付租金,於是在1950年,中華民國政府買下光華寮,繼續作為給留日華裔學生當宿舍。但至1960年代,寮生之間因不同的政治取態而矛盾日深,終於在1967年,主張光華寮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學生遭到中華民國政府控告,由此而展開一場纏繞至今仍未完場的訴訟。
寮去人空,業權是誰成永遠的謎
在這56年間,雙方就光華寮業權問題在日本打官司各有輸贏,而寮生也在這幾十年間陸續遷出,令光華寮人去樓空,成為危樓。雖然在2007年,日本最高法院「曖昧地」裁定中華民國政府在光華寮問題上不具有訴訟權,但法院仍然迴避「光華寮的業主是誰」這個問題作出裁定。雖然如此,實際上接管了光華寮的,是親中社團「京都華僑總會」,不過他們的管理屬於「佛系」管理,任由建築物崩壞,京都市政府於九年前已多次促請京都華僑總會處理危樓,但一直拖到去年6月光華寮「腐爛」到快要倒塌,華僑總會才同意拆卸。想不到我在5月到訪時拍的照片,已是光華寮的遺照,京都的「兩個中國」故事去到結局了。
事隔半年,我在去年11月再訪京都,故地重遊,看到已被夷為平地的光華寮「遺址」。尤記得5月時在光華寮外遇到京都大學地境系的教授帶學生考察,當時他們以為我是台灣人,可能在日本人心目中,只有台灣人會在意這個與他們有淵源的「遺址」。
看到遺址上盡是野草和蘆葦,連本來隱藏在草叢中的石燈籠也變瓦礫了,很不捨。但遺址的業權問題其實仍未解決,將來這片土地會丟空?還是雙方繼續「爭產」下去?再打半世紀官司?無人曉得。